蔡布谷——空山潟春 幽婉寂寥
2015-08-10  

在香港眾多活躍於畫壇的畫家中,蔡布谷一直是以著名美術雜誌《收藏天地》的美術主編和報社美術主編而具有頗高知名度的。她以致力宣傳推廣畫家、撰寫評論、籌組展覽而聞名畫壇。 

當蔡布谷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獲優秀獎後,我們從她渲染出的靜謐境界中,驚奇於一種類似日本畫的中國畫,竟開拓了我們先前界定的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範疇,人們開始欣賞她,對她的與眾不同的山水畫走向多了幾分關注。

蔡布谷飽飲揚子江水,長於金陵古都,煙雨迷濛,、草長鶯飛的江南,孕育了她特有的靈性,南宗傳統、水墨氛圍以及家學的薰陶,自小培養了她對藝術的興趣。在她父親著名畫家蔡知新親手栽培下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。中國剛剛恢復高考制定的一九七九年,蔡布谷就以為數寥寥的精英考進了著名的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,她朝氣蓬勃,潛質卓越,在這由徐悲鴻開創、源於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優越環境中,在諸多名家大師的教導下,刻苦學習了四年,繪畫技藝突飛猛進。畢業後她如願成為一名專業美術教師。此後數年,她移居香港,以其一實的刻苦頑強精神,開始在香港畫壇嶄露頭角。

如果一定要我簡單概括一下蔡布谷山水畫的風格,我的腦海中馬上就浮現許多熟悉的詞語,比如「江山寂寥」、「寒江冷月」、「寒月」、「雲泉」、「荒涼」、「寂靜」、「深邃的靜謐」、等等。但反覆品味之後,我覺得「幽婉冷逸」一詞最為貼切,幽者,隱也,微也;婉者,曲也,美也。冷逸,是指她的畫作營造的氣氛。昔人評陶淵明詩云,如降雪在霄,舒卷自如;又如逸鶴任風,閒鷗戲海。此之謂「逸」。兼有冷峻、寂靜、肅然等含義。有些畫作有給人「高處不勝寒」的感覺。李賀有詩曰:「月午樹無影,一山唯白曉。」寫月下冷逸的山色和空幻迷離的境界。蔡布谷的水墨山水,正力逼此境,淡淡的月光,萬籟俱靜,空曠寥落。畫面的藝術處理十分淡雅,她多用淡色,以淡墨加以渲染,運筆輕捷,有時顯得若有若無,不帶火氣,不落俗套,已是她的特色。在她的山水畫中,無論幽谷潟瀑,或在崗巒巨石懷抱之中,或在平曠山丘之地,或在萬壑紅葉之嶺,皆蘊含著一種生命的律動,山體與瀑布、巨石上的青苔、山丘中的河川……構成動靜兩極,顯得合諧、詭秘。在她筆下,似乎每一座山峰,每一條河流,每一片煙嵐雲氣,每一叢古木幽崖,無不蘊蓄著那種冷逸。然而她那種冷逸並非枯寂,講筆墨卻不以筆墨為奇,浸潤於傳統又不迷失在傳統中。所以她的畫既傳統又不那麼傳統,當屬於由傳統進入現代途中的一種形態。

蔡布谷的山水畫氣象博大,構圖嚴謹,層次豐富,詩意濃厚,非一般閏秀之作,既有厚重、豐富、流滿北方陽剛之氣,又有輕靈、冷逸、淡雅的南風特色,有可能成為香港這片南國之地蘊含北方畫風的獨立形態。她臨摹研習遇諸多大家山水花鳥,由四歲伊始至今不斷,幾十年歲月的浸潤,讓她無論對繪畫史,對宋代工筆院體畫,對明清的花鳥皆頭頭是道,下筆不凡。然而她選擇了山水畫主攻方向,正是宋畫的質實雄闊,元畫的超逸空靈,清畫的冷峻肅寂,讓她經過一番靈心妙悟的探索,她畫出了不同前人又與古代山水畫一脈相承,還類似日本和風的自家風格山水畫。問道她為何會有日本和風,蔡布谷告訴我:「我一直對日本畫有研究,自大學畢業始,我就以日本畫的意趣來奠定自己的追求路向。加之來港十多年,一直同諸多鍾情藝術的日本朋友朝夕相處,以及十多年來累積教導了上百名日本學生,所以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心引向了日本畫中迷濛而幽逸的境界中。」

蔡布谷的山水畫能形成這樣的風格和意境,還得力於那動她獨有的氣質。意境其實是兩個意思,一是氣質,畫家本身的氣質,一是情緒,比如憂鬱的情緒。看蔡布谷的山水畫,你能明顯地體會到她在丘壑中營造的沉靜淡泊的憂鬱,以及吐納山川的丘壑的寂寥。十多年前,蔡布谷放棄舒適安逸的國內大城市藝術家的職業,離開父母親人的呵護,獨自一人來到香江,舉目無親,自己一人上下求索,可能正是這段心靈上的空寂,那種隱隱作痛的思鄉幽情,她的山水畫才有了如此迷離而蒼茫的空間,才有了那種幽婉寂寞的氛圍,一種失落的憂鬱。一輪孤月,銀輝萬里,凄迷清冷。

當第十屆全國美展再獲優秀獎後,我們看近期蔡布谷的山水畫已有成熟的新面貌,當初那種營造出與她個性、遭際、心境、美學修養相吻合的山水的冷逸、淡雅已不多見,畫面中出現明麗、清朗甚至明媚的風格,這也反映出畫家已進入稳定成熟時期。蔡布谷告訴我,她作畫不很快,常常思考多日甚至個月才動筆,一幅畫快也要一、兩個星期。我覺得這正是她風格中的某些部分,她是個思考型畫家,在探索著非同常人的繪畫,潑得淋漓,染得瀟灑,勾得精緻華麗。她自信地說,她就是要畫不同古人不同今人的她自家的畫,畫的就是心之所屬,當然畫家還十分年輕,還有很多很長的路要走,她說她想再走出香港去,她刻畫的明亮愉快的景、山川似乎不如那些憂鬱的水墨深沉。我告訴她,格調的升華,風格的轉換,需要由內及外,再由外到內的修煉,她有實力,又通過多年學習和再探索,成績己是斐然,風格也己創立,立名建幟定是指日可期。


本網頁作品圖片版權屬蔡布谷所有,引用註明來源《蔡布谷藝術》。